育儿指南

孩子爱哭就是脾气差?知道背后的原因,家长都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

今天带着女儿去餐厅,里面有一个儿童游戏区,孩子很多,难免会有些拥挤,在孩子们愉快的游玩时,突然里面传来响亮的哭声,原以为会有家长立马冲进去将孩子抱出来,没想到哭了将近半分钟了,才有一个家长模样的大人慢悠悠的从餐厅座椅上站起,来到游戏区:赶紧站起来,摔倒了站起来就好了啊,多大点事,哭什么哭,也不嫌丢人。”

看到这一幕,我又想起了昨天带女儿第一次去体验幼儿园集体课的一件事,有个小男孩从门口开始就一直钻在他妈妈的怀里,到了班级里更是死死抱住他的妈妈,不让妈妈把他放下来,老师们在教室里都鼓励小男孩下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那个男孩却依旧不松开他的手,最后还是妈妈发威了,硬生生把孩子拽下来,孩子哭的时候还警告他:以后你就要在这里上幼儿园了,不来也得来,你一个男孩子这么胆小,看看别的小朋友,大家都是第一次来这里,怎么就你哭,快别哭了 ,坐好!”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简直就是爱哭鬼的代名词,比如2岁前的女儿,睡前哭,睡醒了哭,睡早了哭,睡晚了哭,东西掉了哭,东西拿不到也哭,哪天要是不哭一回,我都觉得这孩子还是不是女儿。

那么孩子为什么这么爱哭?

一、哭是一种本能,孩子无法控制

哭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方式,不只有孩子会哭,成年人也会有奔溃时刻,但是相较于孩子,我们大人更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孩子之所以哭的次数多,从生理上来说,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发育不完善,感性思维要大于逻辑思维,他们的情绪和思想多数由本能而来,自身无法很好掌控,当孩子受到委屈时,很难像大人一样去隐忍和自我调节,因此遇事后,他们的第一本能就是用哭”去表达。

而随着孩子长大,我们会发现孩子哭的次数越来越少,这也得益于孩子大脑的逻辑思维逐渐增强,遇事情绪处理能力越来越出色,知道了哭不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二、解决能力有限,无法进行长远思考

扪心自问一下,什么情况下你会哭?十有八九是有问题但是解决不了,明明有目标却达不到的情况下,对于孩子,同样如此。比如

吃饭的时候勺子里的饭掉地上了,明明饭是要进嘴里的,怎么就掉地上了呢,他想不到饭掉地上了可以捡起来,也可以吃碗里的,但目前的状态跟预期目标不符,于是就哭;

这里这么多小朋友,可我跟他们不熟怎么一起玩呢,好害怕啊,他想不到不熟也可以尝试交际,他只感到自己的焦虑,于是哭;

我本来要去玩滑梯的,怎么半路摔倒了呢,他想不到站起来走过去一样可以玩到滑梯,再哭。

三、情感需求不被满足,哭更能引起家长注意

哭对孩子而言,不仅能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还能引起他人的关注,因为人的本能,所以才有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一说。

当我们处于安静环境下时,多数会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但若某处发生异常声响,我们的注意力一定会第一时间被吸引走,而且哪个声响越大,越能带走我们的关注力。

同理,当孩子自己安静的在一旁玩时,多数父母并不会特意去关注孩子,但若孩子突然发出声响,多数父母必会在第一时间冲过去看看孩子是否受伤,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会不自觉得去关注孩子的需求。

而孩子就是利用了父母这样的本能,用哭的表达去吸引家长对自己的关注,以打破被忽视的境地。

没有孩子是不会哭的,哭是另外一种转移摆脱不舒服的方法,多数时候,孩子去哭,都属于情感哭泣,以获取自己想要的关怀、摆脱自己的恐惧、表达自己的不满、获取想要的事物,面对孩子哭,不当的言语和行为不仅不能让孩子停止哭泣,反而会触发孩子更大的不满。

面对孩子哭,家长不同的做法往往能带来不同的结果

一、没事的,别哭了”VS我知道你难受,想哭就哭吧”

前者相信经历的人也不少,可其带来的结果往往都与父母的期望相反,因为当孩子哭时,其大脑的前额皮质是断开连接的,此时的孩子都处于情绪风暴中,理智被情感淹没,他无法思考,这时候不顺心的语言只会给孩子的情绪火上浇油。

复旦教授也从生理学角度指出,当父母粗暴的阻止孩子哭时,孩子会认为父母觉得自己的情绪不重要,他们无法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无法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反而会感到更委屈,其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哭的更厉害。

而后者虽然看似在火上浇油”,让孩子只管哭,但潜意识里却在向孩子传达一种认同的信息,”妈妈知道你是因为难过才哭的,如果哭能让你感觉好一点,那就哭出来吧。"

当孩子得到了认可,内心的到了满足,反而哭一会就能停止,比一味的阻止孩子哭反而效果更好。

二、多大点事,闭嘴”VS有委屈可以跟爸爸妈妈说,我们一起想办法”

女儿有段时间陷入偏执,力求事事完美,比如玩积木时喜欢堆高高,可能力有限,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倒地,乐高倒的那一刻她也会尖叫奔溃,躺地上就哭,我跟我妈说起这件小事时,她无一例外的评价就是:这孩子脾气也太差了,这一点小事就要死要活,你别给她玩这个了,你外甥也一样,玩什么哭什么,说也不听,我干脆把玩具都收起来了。

有时候,家长太狠,赢得了一时,孩子的一世可就都输了。

生活哪有事事完美,今天不玩这个能避免,明天玩另一个就能确保不出现同样的问题吗,一味逃避永远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

《正面管教》上提到:积极的倾听就是注意一个孩子的感受并用平静而明确的语言说出这些感受,这也是教给孩子处理他的情感并最终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最重要的一步。

倾听是一门艺术,没有孩子不愿被认同,鼓励孩子说出他的烦恼,那么这个烦恼基本就能消除一半。

比如每当女儿哭闹时,我明知道她为什么哭,但还是会故意装傻:咦,宝贝怎么哭了,发生什么事情了,看看妈妈能不能帮到你。

2岁多的女儿说话并非十分利索,表达也不十分清楚,但我依旧会鼓励她将烦恼说出来,一是锻炼她的语言表述能力,二是将她从感性情绪风暴中挣脱出来,因为说话,描述是需要理智和逻辑思维的。

在孩子讲述给你听时,他的理智已经战胜了感性,他多数已经因为你的关心而忘记了之前还在哭的事情,剩下的就是去思考该如何应对那个烦恼。

三、玩不起就别玩了”VS我们可以试试这样做”

我见过很多的家长,因为不耐烦孩子无休止的哭,都采取打击手段,表面看是为了阻止孩子哭,也可能是为了激励孩子自己去解决,但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多数还无法理解这样深层的意思,他们只会从字面上理解为:妈妈说摔倒了就不能玩了,可是我还是想玩,好伤心啊,妈妈好像生气了,是不是不喜欢我了,该怎么办呢。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让人感觉受伤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对事情的态度。

很多时候,父母自以为是的挫折教育反而让孩子更不知道该如何正确面对困境,会更害怕家长因此而不再理他,从而遇事只会隐藏自己的情绪,更甚者还会厌恶带来困境的事物本身,不再喜欢游戏。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埃尔凯特说:无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如何,做父母的需要给孩子两样,根和翅膀。

根就是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全身心的包容孩子好的坏的情绪,翅膀就是让孩子能自己大胆尝试解决事情,不管结果是否如意。

当孩子哭时,在我们清楚了背后的原因后,跟孩子共情的同时,不妨尝试跟孩子一起想办法,跟孩子一起提供可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知道有了问题哭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只有开动脑筋,展开自己的逻辑思维,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那些让自己哭的问题。

我是小皮育儿经,多平台原创作者,4月份育儿领域优质月度账号,爱学习,爱生活,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了解更多孕产育儿知识,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