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专家20年跟踪实验发现,懂得忍耐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各位家长大家好,我是专注家庭教育的戴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除了提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提大小不一的各种要求,在满足要求和不满足要求之间,大部分家长总是无法做出最合理的决策,其实在要求之中,蕴含了一个对于孩子而言非常重要的特性,那就是忍耐。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教会孩子懂得忍耐。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美国心理学专家的跟踪实验。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镇小学的校园里,一个班的8个学生被老师带到了一间空房里。然后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他给每个学生都发了一粒包装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这糖果属于你,你可以随时吃掉;但如果能坚持到我回来再吃,就会得到两粒同样的糖果。”说完,他就离开了。

有的孩子抵制不住糖果的诱惑,剥掉糖纸,吃掉了糖果。接着更多的孩子吃掉了自己的糖果。到最后,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克制自己,等40分钟后那个陌生人回来,得到了奖励。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陌生人跟踪这些孩子20年,发现: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学生,数学、语文的成绩要比那些没有延迟满足的学生平均高出20分;参加工作后,他们也很少在困难面前低头,总能走出困境并获得成功。

这个实验似乎告诉我们:更善于调节和克制自己情绪、懂得忍耐的孩子,有更大的成功的希望。这是因为,自制力这种品质对于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那些事业有成的人,总是能够把一个个小的欲望累积起来,成为不断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再看看那些一时冲动犯罪的人,常常是由于不能克制自己一时的欲望,而做出了害人害己的行为。

和这个跟踪实验中孩子吃糖果类似的案例,在家庭教育中比比皆是,尤其是在现代家庭环境中,物质生活丰裕,往往造成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个发生在我姐姐家,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

在去年的一次家庭聚会中,大姐和大姐夫邀请家里的兄弟姐妹还有爸爸妈妈去他们家里吃饭,原本是一个很平常的聚会,可是在吃饭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些小插曲。在大家的心目中,去大姐家里吃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饭菜都非常地美味可口,我姐夫的妈妈拥有过人的手艺,烧得一手好菜。

可是当大姐的小儿子上桌,看到桌上没有他喜欢吃的菜时,就开始发牢骚,大姐和姐夫就有意识的和他讲道理,告诉他吃饭不要挑食,这个时候让大家感到意外的一幕发生了,孩子直接起身离开,走到沙发拿起遥控器,一个人坐在那里看电视。大姐和姐夫就说不管他,让他饿着不会怎么样,我们没有说话,但是心里也认同这个做法,对于孩子的任性和挑食,这个时候不能惯着。

但是作为奶奶的亲家母却不忍心,看到孙子不喜欢吃自己的菜,就起身走到孙子面前询问要吃什么,然后重新做了一个菜,把饭和菜端到茶几上,让他一个人在那里吃。这个时候我看到姐姐和姐夫脸上有苦说不出的无奈,似乎除了保持家人团聚的喜悦,默默吃饭成了大家的共识。

其实,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类似的例子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家庭教育中的爷爷奶奶甚至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无论吃的喝的、玩的看的,孩子只要一要求,马上就设法予以满足。而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在孩子心中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

自己想要的东西总是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这会导致孩子不懂得生存的艰难,不懂得获得许多东西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或耐心等待的。

如果孩子想要任何东西,父母都立刻满足。就无法使孩子学会忍耐,孩子就不懂得克制眼前的欲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同时,想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贪心。而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那种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一定会令他们饱受挫折和打击。到了社会上他们会发现,许多东西并不是唾手可得的,也没有人为他们去获得,而自己却没有养成必要的努力与忍耐的性格。

现在许多孩子的身上,都表现出缺乏耐性的特点。比如,只要对自己有利就不顾是非地盲目行动;不会谦让,没有耐心;念不完一本书,写不完一篇文章,稍微挨批评就出走;干什么事情都想让别人帮忙;动辄打人骂人,容易冲动;等等。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曾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

教育家卢梭

为了避免孩子成为不懂忍耐的人,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就要对孩子的要求延迟”一下满足”。

比如,孩子要一件高档玩具,父母不要马上给买。但是可以通过给孩子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完成这些劳动后,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然后让孩子用这些钱去买玩具。经过这样的教育,能使孩子树立起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而避免成为好吃懒做、只知向父母伸手的公子哥”或大小姐”。

父母还要善于制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学会等待。比如:外出游玩时教孩子遵守秩序,学会排队等待;平时有意识地让孩子装配和修理一些日常用具;学做一些不太简单的菜;动脑筋玩一些比较复杂的智力游戏。这些都可以让孩子明白,许多事是急不来的,功夫到了才能自然成”。可以说,等待是人生中的重要一课。

延迟满足的另一个意义在于教孩子学会珍惜。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实现了目标以后的感情波动,往往同期望值成正比。当望眼欲穿地渴望一样东西,经过长久期待终于得到,心情会很激动,满足感会很强;相反,如果想要的东西立刻就得到了,在心情上就会比较平淡,而不容易产生珍惜之情。所以,为了让孩子懂得珍惜,也不要总是很快地满足他。

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用我们平常的话说就是忍耐力”: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在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过程中,实施起来最难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判断哪些是需要延迟满足的需求?另外一个就是孩子不配合哭闹怎么办?针对这两个问题,其实处理起来很简单。

关于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孩子对于家长的要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满足生存需求的要求,比如吃饭、穿衣服、喝水、体育运动等,另外一个就是发展类或者奖励类需求,比如玩具、礼物、高档文具等,而对于孩子延迟满足的,应该以发展类和奖励类需求为主,根据每个孩子不同,家长可以灵活机动的去做选择,毕竟每个孩子的需求都有差异。

关于第二个问题,如果还在在没有得到即时满足就出现哭闹的情况,相信这个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家长大可不必理会,让他哭等他哭累了,再和孩子提要求讲道理,并制定好相关的满足约定,并一次一次的重复,孩子今后再碰到这样的情况,就会直接和家长商量,因为他知道哭已经没用了。在这里最难的就是看不得孩子哭,但是有的时候还是要忍一忍,只要孩子哭的不影响健康,就没有问题,切记要有家长在旁边看着,不要多,一个就好。

家庭教育的环境可能比任何一个教育都更复杂,因为有太多的人介入,也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无论是隔代教育的溺爱,还是夫妻双方对于孩子教育理念的不认同,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家庭教育的结果。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在家庭教育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加全面和一致的教育方式,而且也能够避免在日后生活中,因为孩子教育而产生的教育矛盾,甚至是在孩子面前暴露出来了的家庭纠纷。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他的意识没有成年人那么复杂,有的时候非常简单,简单到为了一个玩具一个晚上睡不着觉,半夜还做梦在那里偷着笑,这也是很好孩子容易一根筋”的原因,这并不是不好的事情,只是家长要善于引导,善于帮孩子发散思维,孩子就会越来越好,还是那句老话,教育就是一场马拉松,沿途风景很美丽。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给在家庭教育一线奋斗的家长朋友更多的帮助,谢谢大家对我的关注和支持,有什么其它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或者给我私信,我将一一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