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宝宝走路早晚和智商有关?宝宝学走路越早越好?听听专家怎么说

"

宝宝学走路,是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走路早甚至被看作是智商高的表现。

宝宝稍微晚走一点或姿势和别家宝宝不一样,就会引发各种担心!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宝宝走路的那些事儿~

宝宝学走路越早越好?

NO!

每个宝宝的生长节奏都不一样

就像有的宝宝出牙晚、说话晚

而有的会相对早一点

学走路这件事,也是一样!

什么情况要提高警惕?

宝宝如果8个月不能独坐,13个月不能独站,16个月不能行走,家长就要注意及时就医检查了。

宝宝的运动发展要符合首尾原则”,即从上到下的原则。

儿科医生指出,宝宝的坐、爬、站、走”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随着发育水到渠成。

过早教宝宝走路真的好吗?

有些父母心急,在宝宝7、8个月的时候就让他学习走路。殊不知宝宝从坐到走,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少。

过早让宝宝学步,容易造成这些伤害:

① O形腿和X形腿

过早让宝宝学习走路,身体的重量导致腿部负担加重,形成O形腿和X形腿。

② 容易脊柱畸形

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宝宝的脊柱为了支撑身体的重量,容易造成畸形。

③ 影响视力发育

宝宝出生后视力发育还不健全,过早学走路,宝宝因为看不清远处物体而调整眼睛的焦距,长久下去会损伤视力。

但如果宝宝各个阶段的运动能力都超前,即抬头、翻身、爬行都早,那么走路早是没有问题的。

3个学步误区不要犯

误区一:牵着宝宝走

大人的步伐和宝宝不一样,宝宝被牵着学走路,跟不上步伐就容易摔跤,还可能发生脱臼。

父母过多的干预,也会让宝宝产生依赖,不能及时训练自己控制迈步的力气,养成踮脚走等错误习惯。

误区二:使用学步车

宝宝骨骼发育不完善,学步车两腿间的宽带子,使宝宝无法真正站直,导致形成O形腿。

其次,学步车发生意外伤害的几率很高。熟悉了学步车的宝宝,稍微一使劲就可能飞”出去,容易出现意外事故。

误区三:穿上学步鞋

宝宝学步初期身体重心不稳,需要用脚趾加大抓地力来保持平衡,穿鞋影响感知地面,久而久之,宝宝会养成低头走路的习惯。

宝宝在学步之初,光脚是最好的选择哦!

宝宝学走路,是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大多数情况下,宝宝会爬后,慢慢就会站了,会站了,慢慢就会走了。父母要做的,不是教孩子怎么走,而是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做好辅助工作。

宝宝走路,不用教!

①提供安全环境

为宝宝学步空出一个小空间,让宝宝勇敢尝试。同时保证安全,提前做好防护措施,比如软软的爬爬垫,家居边角做好包边等。

② 给予充分鼓励

当宝宝能独自走几步时,记得及时表扬。

如果宝宝胆小不敢走,家长要充分鼓励,宝宝慢慢掌握身体平衡了,就不会那么害怕。

跌倒了拍一拍安慰安慰,只要父母不把摔倒当回事,宝宝也就不觉得这是个大困难。

如何正确牵宝宝走路?

1.不要让宝宝的手臂过于伸直,为宝宝提供足够的意外缓冲保护。

2.身子侧向宝宝,让宝宝的手自然地握搭在你的手心中。

3.不要提拉宝宝手过于用力,牵扯前行速度也不要太快。

4.请弯下腰来,弱小的宝宝需要你更贴近地保护他。

这5种走路姿势要警惕!

发现宝宝走路姿势奇怪,别以为是小问题。有些是病理性姿势异常,耽误治疗会引起严重后果!

01内外八字

宝宝走路脚往里勾、内八字脚,是走路时怕失去平衡所致,随着生长发育会慢慢改善。

除此之外,脚往里勾还与体重超标、穿鞋不适、过早走路、穿二手鞋等行为有关。

注意:这种情况,通常会在宝宝2~3岁开始好转和消失。超过这个时间症状依旧明显,则需要就医明确病因。

避免出现神经系统病变、骨关节旋转畸形、生长发育落后等问题。

02走路像鸭子

有的宝宝走路的样子有点像鸭子一样:一摇一摆,两条腿移动得很慢,拖拉着往前走,可能是因为有扁平足。

注意:鸭子步”是生理现象,因为宝宝这时脚底的肌肉还不够。一般宝宝5岁前,脚底会自然出现弧度,扁平足消失。

如果宝宝6岁左右,鸭子步依然没有改善,就应该到医院检查治疗了。

03踮脚走路

足跟肌腱发育不成熟,宝宝不会用脚跟维持身体平衡,就会踮脚走路,等走熟练后自然会消失。

注意:如果在不走路时宝宝也踮着脚,并且双腿双脚紧绷,脚尖像跳芭蕾一样。

或者在熟练走路后,宝宝仍经常踮脚,就可能是肌张力增高,需要就医检查。

04X型腿和O型腿

宝宝走路时两脚分开像八字”,也就是常说的X型腿和O型腿。是因为足部错误受力所致,导致姿势不正、步态不稳。

注意:这两种走态一般在2岁就能慢慢恢复正常,但如果一直这样,就有缺钙和维生素D的可能,需要就医治疗。

05 走路总摔跤

宝宝走路老摔跤不是因为缺钙,是肌肉力量还不够造成。宝宝练习多了后,肌肉力量增强,摔跤的情况就会减少。

想让宝宝少摔跤,可以在宝宝小时候让他多练习趴,这对锻炼肌肉有好处。

注意:如果宝宝经常摔跤,下蹲也有困难,肢体动作不协调,并且一直没有改善,就要检查是否存在先天性肌肉方面的问题。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家长不要太心急,更不要和别人比

要对宝宝多一点耐心和鼓励!

"